热门搜索

搜索历史清空

河北:打造幸福养老样板

河北经济日报 2021-10-14 08:38 3644阅读

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,河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9.85%,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。河北省委、省政府连续4年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列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,并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,持续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(敬老院)改造提升,提高失能照护能力,在老年人吃不愁、病不忧、乐有伴等方面出实招、干实事,加快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,打造“河北养老样板”。

“养老小食堂”的幸福餐

早餐:大米粥、大饼、鸡蛋炒咸菜;午餐:素馅包子、冬瓜丸子汤;晚餐:打卤面——这是滦南县胡各庄镇西胡各庄村养老小食堂9月7日这一天的食谱。而按照这样的标准吃一天饭,明码标价8元,老人实际掏5元。

“每天就盼着饭点儿,大伙儿聚在一块儿吃着热乎饭,胃里舒坦,心里更舒坦。”西胡各庄村村民吴国环老人今年76岁,一年前开始到村养老食堂吃饭。他告诉记者,由于子女都在外工作,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。“上了年纪不爱动了,做饭尤其‘偷懒’,有时做一锅饭能吃一个礼拜,天天吃剩饭。”

“开办公益性养老食堂,就是要从老人吃饭问题入手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。”滦南县民政局副局长华春告诉记者。

近年来,滦南县以“振兴乡村,养老先行”为发展理念,以老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,动员社会力量,把志愿服务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。以开办居家养老助餐为突破口,由县民政局牵头,志愿者主动做饭、送饭,在16个镇开办了30家助老小食堂,解决了全县1500名老人的吃饭问题,为1000多个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。

该县以胡各庄镇西胡各庄村为试点,探索出“政府补一点、个人出一点、社会捐一点、志愿者奉献一点”的农村居家养老小食堂助餐服务模式。县政府为该村开办居家养老小食堂一次性补贴3万元的启动资金,每年为村中就餐老人给予5万元财政补贴;每位老人每日收费8元;社会各界为小食堂的款物捐助,已累计捐赠款物价值26万元。同时,鼓励身体好的“活力老人”当志愿者,实行互助式志愿服务;并统筹年轻志愿者轮流为老人们服务。这种从吃饭开始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模式,为开展兜底养老服务蹚出了一条新路径。

“没有围墙的养老院”

“我头晕,特别难受……”8月26日11时26分,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海棠苑小区3号楼居民刘凤英通过手机“一键呼叫”功能,拨打了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热线电话。

拿上医药箱,社区医务室护士池金雪和紧急救助大队队长张金秋直奔刘凤英家。

滨河社区服务5个居民小区,42栋居民楼,常住人口3715人,还有企事业单位415家。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177人,80岁以上的就有94人。不离亲、不离家、不离群,想在家门口安享晚年,成为多数老年人最朴素的养老愿望。

老人的愿望就是社区工作的重点。滨河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徐佳杰说,为满足老年人的期盼,高新区管委会以滨河社区为试点,建设了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。

“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上门调查清楚的,并将60岁以上老人信息逐一录入智能软件系统。”徐佳杰说,老人通过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“一键呼叫”,除了能享受助洁、助浴、助急、助医这些固定的上门服务外,居民有其他需求,也能随叫随到。

今年67岁的胡希英是社区志愿服务大队的一名志愿者。滨河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9年3月,由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,现在共有48人,其中党员17人,退休党员干部、退役军人占多数。这个平均年龄64.5岁的志愿者队伍,最大特点是“年轻”老人去服务“年长”老人。

“服务今天,享受明天”。滨河社区采取“时间储蓄”的方式,详细记录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,以小时为单位存入志愿者“时间银行”个人账户。当志愿者年长需要照顾时,就可以从个人账户中支取“时间”,免费享受相应的服务。

“我们社区服务站只有6名社区专职工作者,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。”徐佳杰说,社区将进一步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,研究完善政策措施,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,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,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。

地面太滑、起身不方便、行动不便、开关够不到,这些生活中看起来简单的小事,却给老人带来困难。

民有所呼,政有所应。为此,高新区今年以滨河社区为试点,启动适老化改造,提高老年人生活舒适度,让老年生活更安全。

如厕沐浴轮椅、村脂L型扶手、壁装式沐浴器……在滨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适老化改造展示间,摆放着各种助老设备。

这既是展示间,也是体验室。“老人或其监护人提出申请后,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上门,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、养老服务需求、居住环境特点进行评估,从而进行‘一户一策’设计。”徐佳杰说,改造内容主要包括设施配备、老年用品配置等方面,可供老年人家庭进行个性化选择,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改造需求。

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,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置了中医理疗室、心理和法律咨询室、图书阅览室、书画室、舞蹈室、乒乓球活动室、老年大学,每月为辖区老人举办庆生会,让老年人愉悦身心。

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,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,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。这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。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孙潇说,高新区还将聚焦老年人饮食起居中的“痛点”问题,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筹措资金,为更多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,增强居家生活设施安全性、便利性和舒适性,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。

搭伴互助养老,托起稳稳的幸福

9月10日下午,在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活动室里,十多位老人坐在一起看电视,时不时还有传出阵阵笑声。

这间40平方米的活动室里,不仅有电视、空调,还摆放着几排座椅和一张自动麻将桌。

见到记者,前屯村村民张月生打开了话匣子。“我在这里住了11年,在这住着比在家都好,人多热闹,还能互相照顾。”张月生今年76岁,有一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在他40多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了。张月生告诉记者,这些年自己既当爹又当妈,把孩子们拉扯大,又给他们成了家。

前些年,儿子外出打工,就剩张月生一个人在家,“空巢”的日子里,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,他自己都觉得生活乏味。“以前在农村有个旧思想,谁家老人要是住养老院了,就是子女不孝顺。我也怕别人这么说,所以一开始我没住。”张月生说。

为了让老人有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,2008年邯郸市肥乡区结合农村实际,尊重传统习惯,探索新型农村养老工作模式,当年8月在前屯村创建了互助幸福院。

按照村里规定,只要是本村60岁以上,单身,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,就可以住进互助幸福院。除了被褥自带、吃喝自理,其余的住宿费、水、电、暖等费用全免。

“我看别人在这住得挺好,也就有了搬进来的想法。后来,我给孩子们说,先搬进来住段时间,不行再回去。一试住,心情也好,还有事干,挺好!”张月生说。

前屯村互助幸福院院长蔡清洋说,现在有32位老人住在这里,互助幸福院就像一个临时的“家”,可要把这个“家”经营好,还得立些规矩。作为村里多年的老支书,蔡清洋的话,老人们还是能听得进去。“每个老人安排一件事,有人负责开电源、有人提醒给蒸箱加水,浴室的钥匙也有专人负责,半年一轮换。”就这样,住在这里的老人们自己当管理员、厨师、清洁工,大家过上了“集体建院、集中居住、自我保障、互助服务”的低成本农村互助养老生活。

对话中记者看到,在前屯村互助幸福院院内,有健身器材、盆栽花草,院南边有自留的半亩小菜园。“小菜园都给老人分了,我们自由结组,我和其他三个老太太分了2分地,平时种些菜,就够吃了。”张月生说,每天锻炼身体、打扫卫生、种菜,这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
老人开心,子女放心,政府省心。为了保证互助幸福院的正常运营,邯郸市肥乡区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,按照每个老人每年500元的标准,用于幸福院的公共开支。此外,肥乡区民政局还定期邀请区消防、住建、电力等相关部门到幸福互助院进行检查,确保老人居住安全。

“在肥乡区入住人数较多的幸福互助院有121家。我们每年还会有计划地对10家幸福互助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,满足更多农村老年人的需求。”邯郸市肥乡区民政局四级主任科员杨振红说,要把互助幸福院打造成老人住得起、村里办得起、政府支持得起的家门口的养老院。

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河北省城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由43.3%提高到100%,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3.3%的城镇社区,农村互助幸福院服务覆盖率由60%提高到70%以上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河北省推进城乡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,每个市遴选1—2县(市、区),在县、乡(镇)、村(社区)分别建成至少1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、综合服务养老机构(中心)、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。

来源:河北经济日报

重要提示: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。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,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,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,请提供身份证明、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,点击【联系客服】或发邮件至【ljcj@leju.com】,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。

24小时热门文章

更多热读

最新文章

更多原创

评论

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

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,体验更佳

榜单